第六章
刘秀没有相中张家的姑娘,跟着姐夫在街上闷着头正走,忽然一辆马车迎面而来。车由一匹白马驾驶,上面没有棚,座位的后靠背上插一顶黑sè伞盖用来遮阳。伞盖下,坐着一位看上去非常威严的官员——从官服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位秩俸在六百石以上的县级官员。除了伞盖下的这位官员,车辕处还坐着手拿马鞭的驭手。车后,跟着四名肩扛长枪的兵卒。
这官员不是别人,正是蔡阳县的县太爷——县宰严尤。
其实,这个严尤本来姓庄,叫庄尤,“严”
是后来东汉的史学家班固等人给人家改的。之所以改“庄”
为“严”
,是因为这个“庄”
字冲犯了东汉第二个皇帝刘庄的龙讳。刘庄是刘秀与yin丽华所生的儿子,后来被立为皇太子,刘秀驾崩后就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显宗孝明皇帝。在中国皇权时代,皇帝的名字是忌讳言说和书写的。如果非要用这个“龙讳”
,那就取一个和这个字意思相近的字来代替;而“严”
与“庄”
字意相近,所以就改“庄”
为“严”
,于是“庄尤”
就变成了“严尤”
,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汉之初有一个恒山郡,可是这个恒字又冲犯了汉文帝刘恒的龙讳,于是改恒山郡为常山郡。再比如现在河南的林州,在东汉殇帝之前叫隆虑,因为殇帝叫刘隆,所以就改名叫林虑。至于后来又叫林县、林州,那是以后的事了。还有河北的永年县,在隋之前叫广年县,后来为避隋杨广之龙讳,就改成了永年。当然除了地名,有些词语涉及到皇帝的龙讳也必须改的。比如“郡治”
、“治所”
在唐代是不能说的,因为这涉及到了唐高宗李治的龙讳,只能说成“郡理”
、“理所”
。另外据说“观音菩萨”
在唐之前叫“观世音菩萨”
,因为涉及到李世民的龙讳,只好把那个“世”
省略掉。再比如“秀才”
在东汉时叫“茂才”
,那是为了避开光武帝刘秀的“秀”
字。
除了皇帝的龙讳要避开,一些不是皇帝的人的名讳也曾经被避开,但这只是特例。
比如咱们这部书主要是根据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而创作。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煌煌一部《后汉书》中,根本见不到一个“泰”
字。对“泰山”
,就写成“太山”
;几个带“泰”
字的人物,比如郭泰、郑泰,就写成“郭太”
、“郑太”
。甚至在记述这二人的事迹时,竟连谐音“太”
也不说,干脆称他们为“郭林宗”
、“郑公业”
,以字代名。这种在作史中为避父名而改字的作法,后世不但不指责,反而理解或赞赏——人家作史,人家就有这个权利,这也是一种孝道。
闲言少叙。
严尤虽然只是一个县宰,但此人却文武兼备,深通谋略。除此之外,严尤还知天文,识地理,尤其还会看相,对谶纬之术也很有研究,总之是位很不简单的人物。
今天严尤这是刚刚处理完公务乘车回家。正行驶间,忽见有两个男子,正沿路边迎面走来。其中比较年轻的一个,年令大概在二十六七岁,长相非常奇特:高高的个头,浓密的乌,白白的皮肤,厚厚的耳廓,两道秀眉下是一双明亮的大眼,尤其那高高的鼻梁及圆阔明亮的脑门更是特别。严尤看罢不觉大惊道:“隆准ri角,须如画,这可是帝王之相啊!”
紧接着又想:“他姓什么叫什么?哪里的人氏?怎么在我的地界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
想到这,便命驭手停车,并向路边指着喊:“哎,那个年轻人,你给我站下!”
其实刘秀邓晨也早看见了迎面而来车仗。刘秀没见过严尤,就问邓晨:“姐夫,看这架势,这一定是县里的哪位官员吧?”
邓晨说:“你没见过啊?这就是你们的县太爷,县宰严尤。”
刘秀说:“噢,这就是严县宰呀?”
邓晨说:“县太爷的车仗,咱还是离他远点好。”
于是和刘秀靠路边走。刚靠到路边,谁想严县宰已经在路中间停下了车,并指着他们喊了一声。
两人有点懵懂,还以为是在喊别人。可是前后左右看看,并没有别人,这才知道确实是在喊他们。但又不知道县太爷要干什么,就怔怔地愣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