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悟道”
,跟儒家的“悟道”
是不一样的。
一为道,二为惑,三为业,道不可应,惑不可解,业不可援,于道家而言,天地间的道理就在那里,所有人都能看到,能悟的不用教,迟早能悟,不能悟的教了也没用。
道家更讲究“顿悟”
,因为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道无处不在,所以修道之人悟道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说不定上个厕所就悟道了呢?
所以道家悟道,是被动的,无法自己掌控的。
反之,儒家更讲究“下学而上达”
,靠不断学习积累,最后一发冲天,只要积累足够,就能主动“问道”
……这个积累,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生阅历的积累。
所以儒家才有“不愤不发,不悱不启”
的说法。
儒家的悟道,是主动的,是自己可以决定“时机”
的。
……
爷爷奶奶的死,到底是不是意外,傅源不知道……
原著里好像有个山谷,只要走错路线,就会死于各种意外……所以就算是意外,也不能保证没有异人插手其中。
但傅源很清楚一点,如果不能感炁,他便没资格去深究!
孟子说“无暴其气”
,就是不能冲动行事,要时刻保持理智在线……如果之前傅源不管不顾的闹起来,最终能有什么用?
如果真是意外,药田是村子里的政绩,是村民们赚钱的地方,药田对傅源自己也有恩,何况这事又不能完全怪罪药田,闹起来没道理,没道理的事,傅源做了,只会损害自己的浩然气,还要搞得全村不待见。
如果不是意外,真有异人插手其中,傅源这个无法感炁的普通人,在面对异人时,又能有什么作为?
针对“性”
的异人手段,傅源还能用一身正气去对抗,但针对“命”
的攻击,傅源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鸡!
所以傅源很清楚,只有感知到炁,学会一些行炁的手段,成为异人,傅源才有资格去深究。
所以傅源把自己逼到极致,梗着胸口的那口气,到了爆发的边缘,在极端困乏之中,寻得一丝宁静,抓住一点灵光,以前世五十年的人生阅历,今生十年学儒总结,主动的去“问道”
,从而“悟道”
!
不悱不发,不愤不启!
手中有剑不用,是“德”
,手中没有剑,是“险”
。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
看着二楼阳台露出的半张脸,傅源神色不变,道:“你叫什么名字?”
“袁师笑。”
“师从何派……异人之间应该是这么问的吧?”
“流云剑。”
傅源愣了一下,眼神一凝,紧盯着她:“流云剑?”
“咕咚!”
袁师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连忙道:“真的,我真是流云剑,袁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