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左的这段记载,我无话可说。至于后人对老太太的各种称颂,我只想说:毛病!
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故举之;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其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
秋天,晋国的中军元帅韩起去世,接替他执掌大权的是魏舒。祁氏和羊舌氏既然被消灭,本来应该将他们的土地归还公室,但这是不可能的。在魏舒的主持下,一场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开始了。祁氏的土地被分为七个县,羊舌氏的土地被分为三个县,全部封给大家: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
当然,封给这些人也是有理由的。贾辛、司马乌参加了平定王室动乱的军事行动,对王室有功,所以推举他们。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身为卿的庶子,不失职守,能够守住家业;其余四个人,都是接受了封地后才去见魏舒,是由于有贤有能而被众人推举的。一场分赃大会,被老左写得清清白白,一尘不染,倒是司马迁一语道破:“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魏子谓成:“吾与戊也县,人其以我为党乎?”
对曰:“何也?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近不逼同,居利思义,在约思纯,有守心而无淫行,虽与之县,不亦可乎!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诗》曰:‘惟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国,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故袭天禄,子孙赖之。主之举也,近文德矣,所及其远哉!”
魏戊是魏舒的庶子,在这一次分赃中得到了梗阳。魏舒到底心虚,问大夫成:“我给了魏戊一个县,人们认为我这是偏私吗?”
成又不傻,立刻回答:“这是什么话?魏戊的为人,远不忘国君,近不逼同事,处境顺利就想到坚持道义,处境困难就想到保持操守,有恪尽职守之心而没有过分的行为,即使给他一个县,不也是可以的吗?当年周武王克灭商朝,广有天下,他的兄弟得到封国的十五人,姬姓得到封国的四十人,都是推举自己的亲戚。推举这件事,没有其他原则,只要是善的就好,亲疏都是一样的。”
成还引用了《诗经·大雅·皇矣》中的诗句,大概意思是:“唯有这位周文王,天帝审度他的内心,将他美名传颂。他的品德端正,是非分明,能为师长,也能当国君。统治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亲附周文王,他的德行无怨无悔,已经承受上天的福禄,延及子孙万代。”
然后以魏舒比拟周文王,说:“内心能够受道义约束叫作度,品德端正应对和谐叫作莫,光照四方叫作明,勤于施舍没有私心叫作类,诲人不倦叫作长,赏罚分明叫作君,慈和待人天下臣服叫作顺,选择好的而追随叫作比,经天纬地叫作文。这九种品德不出差错,做事情没有悔恨,所以能够继承上天的福禄,子子孙孙依赖它。您的推举,已经接近周文王的品德了,影响深远啊!”
在周朝人眼中,如果说周公是圣,周文王就是神。任何好的品德,好的教诲,好的制度,最后都难免归结到周文王身上。成拿魏舒和周文王等量齐观,马屁也拍得太狠了。
贾辛将适其县,见于魏子。魏子曰:“辛来!昔叔向适郑,蔑恶,欲观叔向,从使之收器者,而往,立于堂下,一言而善。叔向将饮酒,闻之,曰:‘必明也。’下,执其手以上,曰: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今子少不扬,子若无言,吾几失子矣。言不可以已也如是!’遂如故知。今女有力于王室,吾是以举女。行乎!敬之哉!毋堕乃力!”
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贾辛将要到他的封地上任,先来拜见魏舒。魏舒大大咧咧地说:“贾辛,你过来!从前叔向(即羊舌)去到郑国,蔑长得丑,想要看看叔向,就跟着收拾器皿的人进去,站在堂下,说了一句话,说得很有水平。叔向正要饮酒,听到这句话便说,这一定是然明(蔑字然明)!下堂来拉着蔑的手请他上来,说:‘当年贾国有位大夫,长得很丑,娶了个老婆却很漂亮,三年不说话也不笑。这位大夫驾车带着老婆来到如皋打猎,射野鸡,射中了,她才笑着说话。大夫感叹说,才能不可以没有,我如果不能射的话,你就不说话不笑了啊!而今您的外貌不太好看,您如果再不说话,我几乎就错过您了。话不能不说就是这样啊!’叔向说完,两个人就像老朋友一样。现在你有功于王室,我因此推举你。去吧,保持恭敬,不要毁了你的功劳。”
孔子听到魏舒推举人才的事,认为合于道义,说:“近而不失亲族,远而不失去应当选拔的人,可以说是合于道义了。”
又听说他命令贾辛的话,认为这是忠言,说:“《诗》上说,永配天命,自求多福。这就是忠。魏舒推举人才符合道义,他的命令体现了忠诚,他的后代应该在晋国长久吧!”
魏舒的后代在晋国确实长久,但是魏舒主持瓜分羊舌氏和祁氏土地这件事,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合于道义。至于他对贾辛说的这番话,也不过是倚老卖老罢了,与忠诚有什么关系?
冬,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宽曰:“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吾子必谏。”
皆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既食,使坐。魏子曰:“吾闻诸伯叔,谚曰:‘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
同辞而对曰:“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
献子辞梗阳人。
冬天,梗阳人有宗官司,魏戊断不了,只能将案件上报魏舒处理。诉讼双方中的大宗(实力比较强的一方)将舞女和乐器送给魏舒,魏舒打算收下来。魏戊对大夫阎没、女宽说:“家父以不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收下梗阳人的舞女和乐器,那就没有比这更大的贿赂了。您二位一定要劝劝他。”
两个人都答应了,退朝之后,在魏氏的庭院里等着。等到饭菜送进来,魏舒招呼他们来吃。到摆上饭菜的工夫,两个人三次叹气。吃完了,魏舒让他们坐下,说:“我从长辈那里听说,吃饭的时候要忘记忧愁。你们在摆放食物时叹了三次气,这是为什么?”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有人把酒赏赐给小人,我们便没有吃晚餐。饭菜刚刚摆上来的时候,我们怕不够吃,所以叹气。上了一半,自我责备说,难道将军请我们吃饭还会不够吃?因此再次叹气。等到饭菜上完,愿以小人之腹欲作为君子的内心,刚刚满足就行了。”
魏舒一听就明白了,于是辞退梗阳人送的礼物。
原文所谓“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意思是小人的肚子已经吃饱了,但愿君子的内心也和小人的肚子一样,有满足的时候。至于后人说“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