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使视氏,则有甲焉。不往,召鄢将师而告之。将师退,遂令攻氏,且之。子恶闻之,遂自杀也。国人弗,令曰:“不氏,与之同罪。”
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国人投之,遂弗也。令尹炮之,尽灭氏之族、党,杀阳令终与其弟完及佗与晋陈及其子弟。晋陈之族呼于国曰:“鄢氏、费氏自以为王,专祸楚国,弱寡王室,蒙王与令尹以自利也,令尹尽信之矣,国将如何?”
令尹病之。
楚国的左尹宛(字子恶)为人正直而和蔼可亲,国人都喜欢他。鄢将师担任右领(官名),与费无极勾结在一起而讨厌宛。令尹囊瓦贪求贿赂而且喜欢听信谗言,费无极便在囊瓦面前构陷宛,说:“子恶想请您喝酒呢。”
又对宛说:“令尹想到您家喝酒。”
宛不知是计,说:“我乃卑贱之人,不足以让令尹屈尊前来。令尹如果一定要赏脸,赐给我的恩惠就太大了,我又没有东西可以答谢,怎么办?”
费无极说:“令尹喜欢盔甲武器,您摆出来,我来选。”
于是选了五副盔甲、五件兵器,说:“摆在门口。令尹来了,一定会观看它们,就趁机答谢他。”
等到举行宴会那天,宛将盔甲兵器放在门边的帷帐里。费无极却对囊瓦说:“我几乎害了您!子恶将要对您不利,埋伏了甲兵在门里。您一定不要前去。而且上一次作战,本来楚国可以得志于吴国,宛受了吴国的贿赂回来,又误导诸将,让他们都退兵,说什么‘乘乱不祥’。吴国乘我们有丧事而进攻,我们乘他们有内乱而反攻,有什么不可以?”
费无极陷害人的本事,当世无出其右。囊瓦听了他的话,派人去宛家打探,果然有甲兵在门里。囊瓦于是不去赴宴,将鄢将师召来面授机宜。鄢将师就等着这一天了,退下之后,便下令攻打氏,而且放火烧宛家的房子。宛听说这件事,就自杀了。郢都的居民都不肯参与火攻,鄢将师就下令:“谁不烧家,和他同罪。”
这种情况下,有人拿了一块席子,有人拿了一把秸秆,随随便便投过去,火始终没烧起来。鄢将师一看不对劲,下令郢都城里的里长、胥吏举火去烧,终于把火烧起来了,将氏族人、亲属全部消灭,杀了阳令终(阳之子)和他的两个弟弟阳完、阳陀,以及大夫晋陈和他的子弟。晋陈的族人在郢都呼号:“鄢氏、费氏以君王自居,专权而祸乱楚国,削弱和孤立王室,欺骗大王和令尹以谋求私利,令尹全都相信他们了,国家将要怎么办?”
囊瓦听到了,也许是有所醒悟吧,很担心。
秋,会于扈,令戍周,且谋纳公也。宋、卫皆利纳公,固请之。范献子取货于季孙,谓司城子梁与北宫贞子曰:“季孙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请囚、请亡,于是乎不获,君又弗克,而自出也。夫岂无备而能出君乎?季氏之复,天救之也。休公徒之怒,而启叔孙氏之心。不然,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叔孙氏惧祸之滥,而自同于季氏,天之道也。鲁君守齐,三年而无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与之,有十年之备,有齐、楚之援,有天之赞,有民之助,有坚守之心,有列国之权,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国。故鞅以为难。二子皆图国者也,而欲纳鲁君,鞅之愿也,请从二子以围鲁。无成,死之。”
二子惧,皆辞。乃辞小国,而以难复。
秋天,诸侯大夫在扈地相会,下达戍守雒邑的命令,同时商量帮助鲁昭公复位之事。据《春秋》记载,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晋国士鞅、宋国乐祁(字子梁,官居司城)、卫国北宫喜(谥贞)以及曹国、邾国、滕国的代表。宋国和卫国都认为送回鲁昭公是有利的,坚决请求采取行动。但是,士鞅从季孙意如那里索取了贿赂,对乐祁和北宫喜说:“季孙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国君就讨伐他。他请求囚禁、逃亡,在当时都没获得同意,而国君又没有获胜,就自己出国了。这难道不是季孙从头到尾都没有逼迫,而他的国君却自己逃亡吗?可见季氏恢复原有的地位,乃是上天拯救了他,压住了国君手下的愤怒,引导了叔孙氏的心志。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解释去讨伐别人反而脱掉盔甲拿着箭壶在那里游玩?叔孙氏害怕灾祸漫延,而自愿与季氏同一阵线,这是上天的意志。鲁侯在齐国请求帮助,三年而一事无成。季氏在鲁国甚得民心,淮夷亲附他,有打十年的准备,有齐国、楚国的人支援,有上天的赞同,有百姓的帮助,有坚守的决心,有诸侯的权势,但是不敢骄傲,侍奉鲁侯如同他在国内。所以我以为这件事情很难。二位都是为国家打算的,想要把鲁侯送回去,这也是我的愿望,请让我跟随二位去围攻鲁国。如果不成功,我就为此而死。”
士鞅贪财好货,而且话说得很绝,先是告诉乐祁和北宫喜,这件事情不好办;然后表示如果你们一定要干,那我就跟着干,就算死了也无所谓。这个茬儿谁敢接啊!乐祁和北宫喜都表示不干了,于是统一思想,辞退了曹国、邾国、滕国那几个小国家,向晋顷公复命说:“这事很难办。”
孟懿子、阳虎伐郓。郓人将战,子家子曰:“天命不久矣,使君亡者,必此众也。天既祸之,而自福也,不亦难乎!犹有鬼神,此必败也。乌呼!为无望也夫!其死于此乎!”
公使子家子如晋,公徒败于且知。
既然晋国对鲁昭公的遭遇不闻不问,季孙意如便放开手脚了。他派家臣阳虎讨伐郓城,要把鲁昭公彻底从鲁国赶走。这位阳虎,就是《论语》里出现过的阳货,在春秋后期也是位风云人物。当然,季孙意如还没有狂妄到派自己的家臣担任统帅,而是请十六岁的仲孙何忌出马,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指挥。
郓城人还是很忠君的,打算决一死战。子家羁说:“天命不在公室,这一点无可怀疑,已经很久了。让国君逃亡的,必定是这些人。上天既然降祸于他,而自求福分,不也是很难的吗?如果有鬼神作证,这一战必败。呜呼!没有希望了啊!恐怕要死在这里了。”
子家羁是个有头脑的人,从一开始就想避免公室与季氏的直接冲突,鲁昭公逃亡后又积极安排他回国的事,做什么事情总是面对现实,从不意气用事。但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要鲁昭公不战而逃反而是不现实的,是人都会拼一把!所以鲁昭公将子家羁打发去了晋国。双方交战,鲁昭公这方在且知被打败。
楚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沈尹戌言于子常曰:“夫左尹与中厩尹,莫知其罪,而子杀之,以兴谤,至于今不已。戌也惑之: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不亦异乎!夫无极,楚之谗人也,民莫不知。去朝吴,出蔡侯朱,丧大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使不聪明。不然,平王之温惠共俭,有过成、庄,无不及焉。所以不获诸侯,迩无极也。今又杀三不辜,以兴大谤,几及子矣。子而不图,将焉用之?夫鄢将师矫子之命,以灭三族,国之良也,而不愆位。吴新有君,疆埸日骇。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知者除谗以自安也,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
子常曰:“是瓦之罪,敢不良图!”
九月己未,子常杀费无极与鄢将师,尽灭其族,以说于国。谤言乃止。
楚国宛蒙难,朝野议论纷纷,批评令尹囊瓦的声音从未停歇。士大夫无不指责囊瓦。沈尹戌对囊瓦说:“左尹(宛)和中厩尹(阳令终)没有人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您就把他们杀掉了,因此产生指责,到今天都没有平息。我也感到迷惑,仁者为了掩盖批评而杀人,尚且不想这么做。现在您杀人而招致批评,又不图谋补救之策,不是很奇怪吗?那个费无极在楚国是出了名的谗人,没有谁不知道他。去掉朝吴,赶走蔡侯朱,丧失太子建,杀死连尹伍奢,遮蔽大王的耳目,使之目不明耳不聪。不然的话,以楚平王的温惠恭俭,比楚成王、楚庄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不能获得诸侯的拥戴,就是因为亲近费无极。现在又杀了三个无辜的人,引起大大的指责,几乎要骂到您头上了。您不为这件事情操心,还当这个令尹做什么?还有那个鄢将师,假传您的命令,灭了氏、阳氏、晋陈氏三族。这三大家族都是楚国的良臣,在位上没有过错。吴国新近立了国君,边境的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楚国如果发生战事,您就危险了!智者清除谗人以自求安定,您却爱惜谗人以自处险境,太让人迷惑了。”
囊瓦恍然大悟,说:“是我的罪过,岂敢不认真考虑!”
九月十四日,囊瓦杀掉费无极和鄢将师,并将他们的族人全部诛灭,以取悦国人,这样才让批评的声音平息下来。说句多余的话,最大的问题难道不是出在囊瓦本人身上吗?没有囊瓦的默许,仅凭费无极和鄢将师之力,能够夷灭三族?眼看局面控制不住了,就拿费无极和鄢将师来搪塞责任,这种丢车保帅的伎俩,委实令人不齿。
冬,公如齐,齐侯请飨之。子家子曰:“朝夕立于其朝,又何飨焉?其饮酒也。”
乃饮酒,使宰献,而请安。子仲之子曰重,为齐侯夫人,曰:“请使重见。”
子家子乃以君出。
鲁昭公继续他的流亡生活,冬天又来到齐国。齐景公还是很客气,要隆重地宴请他。子家羁说:“早晚都站在他的朝堂上,又何必费事宴请,喝喝酒就算啦!”
于是就喝酒。齐景公让宰臣(卿)向鲁昭公敬酒,自己却请求退席。说白了,齐景公真没把鲁昭公当外人,而是当作自己的臣子来对待了。十六年前,鲁国的公子慭(子仲)谋划驱逐季氏,事败而逃奔齐国,他的女儿名重,嫁给齐景公为夫人。现在,齐景公对鲁昭公说:“请让重出来见您。”
也就是让自己的夫人来陪鲁昭公喝酒。这都什么搞法?子家羁一看不对劲,赶紧陪着鲁昭公退席了。
十二月,晋籍秦致诸侯之戍于周,鲁人辞以难。
十二月,晋国的籍秦带着诸侯的戍卒来到雒邑,鲁国人以国家有难为借口推辞,没有参加这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