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冯过吐槽不已,换了是他,将来迅哥儿谈婚论嫁时,一定会百般刁难未来妹夫的,哪里会舍得“推销”
。
不过,资云待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真心不错。嗯,是的,资南嘉是资哲的续弦所育,与资云并非同胞兄妹。
冯过开初听闻资哲与原配夫人唐氏之事后,不由得傻了眼……
唐氏是资哲的表妹,正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青春年少的时候,他们两人更是颇负才名,时常写诗互诉衷肠,在众人看来,他们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正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成年后的两人终于成功结为夫妻,结婚以后的二人,眼里心里皆是彼此,吟诗作对,游山玩水,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白鸥园。
在白鸥园,他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本以为这些美好的回忆会伴随他们白头偕老,共度余生,却不曾料到,资母厌倦了目睹儿子整日与妻子琴瑟和鸣,把功名置之脑后的生活,开始棒打鸳鸯,母命难违,资哲只得赐了妻子一纸休书,他承诺总有一天,他会说服母亲,重新迎娶心爱的人进门。
然而,资哲许给了唐氏这样的承诺,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母亲的性格,资母做事一向雷厉风行,既然做出了让儿子休妻的决定,就不可能再做出改变。果不其然,母亲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他给唐氏的承诺是不可能实现了。
其实,唐氏误了资哲的功名,只是资母要休唐氏的一个借口,因为唐氏本身也颇具才华,也会时常与资哲一起“赌书消得泼茶香”
,并不影响资哲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甚至会对资哲读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十年之后的一个春日,资哲在白鸥园春游时,与改嫁他人偕夫同游的唐氏不期而遇。唐氏遣致酒肴,聊表对资哲的抚慰之情。一别十年,物是人非。这久别重逢,带来的只是绵绵无绝期的创痛!资哲见人感事,怅然久之,百虑翻腾,遂乘醉吟赋一阕《钗头凤红酥手》,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氏见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呃,狗血的棒打鸳鸯,难以名状的婆媳关系。
可,这不是那个时空6游与唐婉的凄美故事么……算了,不纠结。
百善孝为先,“孝”
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十四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五章。
身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昌楚以来,想要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在科考中取得一定的名次就能被帝王授予官职,当时的科考试题也多与孝道文化、君臣之礼有关;
第二种是门荫制,即某位学子是某官员、某大臣的门生和客卿,或者是祖上有过功勋,可以被内部举荐;
还有一种是流外入流,没有正式编制的官吏通过相关考试。无论是何种途径的入仕方式,考生孝顺与否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除了在全社会倡导孝道,朝廷还对孝道的行为进行专门的表彰与嘉奖。像相应的减免赋税、召见孝子、赐立牌匾等,都是中央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将孝道文化更好地推广到民间。不止是中央,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策鼓励民众遵守孝道,像每年集中慰问长寿的老人、对孝子的行为进行奖励等等。
昌人李皋,在温州任职时,有一次到辖区内,去巡视,看见一位老妇人,哭得很伤心。他心中怜悯,便上前询问。老妇人回答我是李氏的妇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李钧,一个名叫李锷,都外出求功名去了,二十几年没回过家。我家境贫寒,没办法维持生活了。
事实上,老妇人的儿子,已经显贵李钧官至殿中侍御史,李锷任京兆府法曹,两人都因为文艺群,而考取的功名。因此,李皋就说做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出门,都必须孝顺、尊敬长辈。做到这点后,再用剩余精力,去学习文化。像李钧、李锷这样的不孝子,怎么能在朝为官呢?于是,他将此事上奏朝廷,皇上下令免除这两人的官职,终身不予录用。世人也耻于与他们交往。
简而言之,不孝者不能为官。
资哲孝则孝矣,只是苦了唐氏,也苦了资云。
年少叛逆,即便资家家训是“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资云也是苦读书久矣,科举之路坎坷,不类乃父。也正因心存愧疚,资哲对长子管束的并不严,只希望他能开心健康成长,若不然,资云还能纳冯倩倩入门为妾?
资南嘉倒是有乃父之风,才思敏捷,不让须眉。讲真,资哲可是最宠爱这颗掌上明珠,若有意配与冯过,还真是他冯七郎的福气。
喜欢鼎定河山请大家收藏鼎定河山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