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这部话剧怎么样?”
“剧本改编得很扎实,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
向能尽量捡好话说。
赵原则是以一个观众的视角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挺好看的,就是有些小资。”
这话剧,就不是给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看的,话又说回来,真正的底层哪有时间看话剧。
当然,不是说这话剧不好,有着原著打底,这故事怎么可能不好呢?
只是,在鬼子侵华的大背景下,这些人的生活有改变吗?
有,但是没有那种随着故事变化而生的精神面貌的变化,也缺乏最重要的紧迫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故事里的人依旧过得很好,即使有不好的变故,他们的心态依然健康极了,看得挺不和谐的。
而且某些场景下人物忒多话了,时不时来个自我剖析,有种置身时局之外的割裂感。
正因为这样的观感,赵原才会说这部话剧小资。
“伱这小子,可不就是小资吗?”
李又斌开心地笑了起来,很是开怀。
这个词完美形容了他的观看感受。
幸亏没演,这话剧的格调就不适合他老李!
他身上硬气的东西太多了,无法把自己打碎了,深入到这种小资格调之中。
要不是因为天生的不服输,他也不会坚持要辛百青那个角色,虽然辛百青确实演得比他老李好,但他一点没生气,他老李能演好的角色,辛百青也比不上。
他本身的表演已经风格化,离话剧越来越远了。
话剧天生的艺术形式,导致了演员在舞台上必须足够放,表情声音动作,都是如此,否则靠后的观众根本无法感受到演员的情绪。
但真实细腻的表演,不是话剧舞台呈现的这个模样。
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没有这么西化的肢体和表情,华夏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激烈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十分内敛平淡的。
不过,话剧舞台非常锻炼演员,却是真的。
因为表演的连贯性,演员对话剧角色的感悟要比电视电影深刻得多,而且随着每一次表演的完成,这种进入到角色本身世界的感觉会越来越深,演员会越来越理解角色,成为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演员能从中锻炼出极为纯熟的演技技巧。
很多顶级的演员,都是从话剧舞台出来的,那种举重若轻的表演节奏,即使在话剧舞台上仍然细腻入微,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灵性效果,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人物的情绪。
只是,这种顶级的表演只能靠个人天分和一朝开悟,根本教不来。
他老李,就没从中开悟成功。他已经在话剧中走到了自己的尽头,既然没了路,那就必然只能换另一条路了。
“赵原,你小子有时间也可以排排话剧,对你有用。”
李又斌有感而,难得指点后辈。
“我才进影视圈,先把这条路走好吧。再说了,我想演,也得有人要啊?”
演话剧,除了演技,最主要还是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