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胤禛安排的辅政大臣鄂尔泰病逝,弘历以讷亲代之。】
【同为辅政大臣的张廷玉因弘历在内阁行为顺序上,将讷亲排在前面,有难言之隐。】
【讷亲亦因吏部行走排名在张廷玉之后,暗中较劲。】
“你说他们争斗什么,一起治理国家不好?”
拓跋焘指着神迹说道,“合作好了君王还能不高兴?”
“是的,”
崔浩在旁边附和,心里想着其他。
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讷亲是满人,张廷玉是汉人,就算没有弘历的这个排行,两个人也会大争特争。
他们不是一个人,代表的是两股力量。
就像他和大魏的鲜卑贵族一样,各有各自的利益。
他是想和鲜卑贵族一起治理国家,但是更想和他一样的汉人受到重用。
朝廷需要的大臣就那么多,用了汉人不用鲜卑人,用了鲜卑人不用汉人。
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利,他们要争,结果他因为国史之狱被杀……
怎么说皇帝是鲜卑人,他肯定要维护鲜卑人的利益。
他败了,张廷玉又是什么结果。
“阁臣暗暗较劲?”
李隆基想了想说道,“清的内阁大臣应该和大唐的丞相差不多,丞相相互争斗……”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你还不如向朕学习,一个做事宰相,一个伴食宰丞相,两人搭配,再也没有互相推辞的情况,效率直接翻倍。
“一争斗就没好事,”
朱元璋看见这两个人就想起唐朝的牛李党争,宋朝的新旧党争,这种天天争来争去的大臣,直接免官。
“论资历,讷亲就该排在张廷玉的前面,”
乾隆接着说道,“论办事,张廷玉就该排在讷亲的前面,朕这么排,怎么看怎么没错,你们太敏感了……”
【公元1748年,张廷玉上疏乞休,弘历不许,下旨挽留,并以宋朝文彦博为例,减少来宫的次数。】
【张廷玉再次上疏乞休,弘历这才批准原官致仕。】
“现在走是好事,”
朱翊钧对张廷玉说道,“你现在和权臣有的一拼,再留留,就和张居正一个下场。”
甚至比他的下场还要惨。
“你才七十六岁,乞休,乞什么休?”
乾隆看到这一幕,就想到张廷玉上疏的时候他们两个的对话。
说实话那个时候他对张廷玉确实有点意见,但是张廷玉能力出众,办事迅,对大清做了什么,他很清楚。
所以说接到张廷玉请辞的上疏时,他很震惊。
他从来没有想过勤勤恳恳的张廷玉会提出退休的申请。
想到父皇留下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他就直接以此为由问道,你受两朝厚恩,还有配享太庙的资格,怎么能回家终老?
本以为听了这话张廷玉就直接撤了归家的想法,谁知道他直接引用宋、明大臣七十岁归家的先例来回他。
他是谁?
他可是大清的皇帝,能和他们相比?
于是他就用诸葛亮鞠躬尽瘁,一生为蜀汉来劝他,谁知道张廷玉说诸葛亮在乱世辅佐庸君,而他是在盛世辅佐明君,没办法比……
好家伙,一看张廷玉铁了心要走,他彻底生气,直接怀疑他的忠诚度,一句话让他无话可说。
见他生气,张廷玉也没有再说,之后就又……
上疏……
他这才让他以原官职归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