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孙平,”
赵衡起身,大步往外走去,“你现在就去京郊大营去点兵。”
七月七日,赵衡寿诞当日,晌午时分,织造署的园子里筵席处处,南京六部乃至近前几个州府的长官都齐聚一堂,特意为豫亲王赵衡贺寿。临近开席,几个风尘仆仆的京城太监由锦衣卫护送,携八百里加急而来的圣旨,当众宣读了皇帝为豫王御亲书的祝寿之辞。
赵衡这个寿辰,过得不可谓不风光。
与此同时,孙平亲自率五万人马,悄悄往北方而去,为迎战汉王叛军做好了准备。
而沈静,则正在书房里与丁宝商量着如何施行“盐引换粮”
。
丁宝听他说完,眯眼捻着手指半天:“小沈啊。你这主意,的确是个好主意。朝廷不花一分钱,就能将粮食运到北边去。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
丁宝叹口气,“要真做起来,却不简单。此事说难,难在两点。就在于你说的,朝廷把住的这‘两头’。”
沈静道:“我知道。就是隔得太远,北边收到了多少粮食,户部这边是无法核实的。”
“这是其一。其实这个也好说。”
丁宝道,“最难的,是其二。你知道现如今盐引是哪里把持的?”
“自然是户部。”
“那如果将来开始用‘盐引换粮’了,盐引是谁说了算了?”
沈静顿了顿:“……自然还是户部。”
“不是,是兵部和北边。”
丁宝笑着摇头,“户部从前卖盐引,每年获利难以计数。如今叫他们把这么大一块肥肉割下来,分给北边和兵部说了算。你说,户部尚书能高兴吗?”
沈静听了,不由得又顿了顿:“可是……如今朝廷有难,户部,终归是朝廷的户部啊。”
“朝廷有难,户部本该大局为重,慷慨解囊。这个道理也是对的。可是,做起来就未必这样简单了。”
丁宝语重心长道,“你到底还年轻,以后得记着这个道理:户部是朝廷的户部,是皇上的户部,户部尚书、户部侍郎,却未必是了。你这个主意,对朝廷对百姓的确是好的。可是一旦施行起来,谁来施行,谁就把户部和户部尚书以及从前那些靠财势拿盐引的富商,给彻彻底底得罪了。”
“……”
沈静愣了。
谁来施行?如今这个情况,自然就是豫王赵衡来施行了。
他本来胸有成竹,自以为想出这个主意,可以算是为赵衡解了燃眉之急,也为平叛的士兵提供了缓兵之计。谁知丁宝这三两句话,如一盆冷水兜头盖脸浇过来,给他浇了个透心凉。他前思后想一番,如若果然是丁宝说的这个道理,那他反倒是给赵衡找了个天大的麻烦,不由得低声喃喃道:“……怎么会这样。”
丁宝看他脸色急转直下,忙开口劝慰道:“哎哎,你不必如此。我只是给你说说这个道理让你知道,也未必然没有法子化解。”
沈静问道:“怎么化解?”
丁宝笑道:“你我是做不到的,那就是殿下要操心的事了。以他的果敢魄力,只要是想定了,总归是能做到的。”
第33章寿诞寿面
沈静与丁宝从上午就在书房中斟酌盐引换粮的事,中间因为涉及北边的事情,又专门请来卫铮,向他请教了北边用粮的事。三人一直商议到晚上,才终于把各个方面都理顺下来。
事情有了眉目,三人都放松了些。窗外已天黑了,沈静这才想起来还没吃晚饭,忙吩咐下人准备饭菜。不过片刻,小有就亲自来请了:
“丁爷爷,前头偏厅里去吧。殿下都想着呢,吩咐特意为您准备了一桌酒席,就等着你们这边忙完了正事好去吃。”
一行人便到了偏厅,依次落座,小有亲自给丁宝斟满了酒,笑道:“殿下特意嘱咐了,按你的口味准备些好吃的。今日辛苦,须得好好给您解个乏。他前头还得陪着来贺的大小官员们,就不能亲自来陪你了。”
沈静打眼一看,现这席上菜品不多,胜在都是些软烂易嚼的食材,一看就是特意为上了年纪的人准备的。丁宝看了看菜品,也向小有笑道:“殿下有心了。”
三人已熟悉了,饭桌上也比较随意。丁宝一边吃着饭,一边道:“今日来的大小官员,一看孙平不在,只怕心里就要嘀咕了。幸好殿下在这里坐镇,不然南京的人心,这会就稳不住了。”
想了想,又向小有道:“殿下过了寿辰,就二十五周岁了吧。”
小有点头:“是。”
丁宝搁下筷子,笑道:“难怪我总觉得自己老了呢,这日子过得真是快。那时候我在太后身边,看着殿下才这么高点儿,整天就知道围着太后跟前转来转去,整天叽叽喳喳的。太后还为此时常愁,说殿下性子像只小雀儿似的,不像陛下那么稳的住。这些事想想就跟昨天似的,才眨眼的功夫,殿下已经这么一副沉稳可靠的模样了。跟小时候真是判若两人。”
“哪里眨眼的功夫,您老看不见,才觉得日子快,我可一直在殿下身边跟着呢。”
小有也笑着搁下了筷子,掰着手指道,“殿下十六去的甘肃,在甘肃待了三年,又去宁夏待了两年,从宁夏又去太原待了三年。这就八年了。”
丁宝点头:“可不是。这八年,不知道受了多少苦,才磨成了如今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