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你了。”
他诧异与杜若的选择,带着钦佩地表情说,“孩子们会感激你的。”
杜若身上的冷已经缓了过来,听到秦朗的话时,她突然笑了起来。
“你搞错了,不是孩子们会感激我,而是我感激他们。”
她的笑和她的人一样,淡如菊,轻若月。
有些话,在现在这个时候说出来,既像是埋怨,又像是矫情。她从来就不是个会煽情的性子,许多话在电话里根本没办法说出口,只能继续藏在心底。
她想说,如果没有这一次的支教经历,她可能永远也不能理解母亲当年的选择,她和她的母亲,终其一生,可能只是熟悉又陌生的甲乙关系。
她想说,原来自己不止长得像她,想的也像她。
她想说,因为这次支教,她见到了默默选择家庭而留守的女人得到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因为这次支教,她知道了什么叫“放下砖就不能养活你,拿起砖就不能拥抱你;”
因为这次支教,她明白了什么叫“负责”
,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失望”
。
她在这里汲取了很多,见识到很多优秀的人,他们曾彼此陌后然后又各自熟悉,她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了敬业、责任、胸怀、奉献、包容、谦逊和幽默,这些是她曾经没有,现在却想努力得到的。
秦朗说,孩子们会感激她不放弃他们,她却想说,她感激他们,是他们让自己找到了未来继续在“教师”
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勇气。
她做出的不是“牺牲”
,反倒是满心感激之下的一种“反哺”
。
曾经,那个面试官问她,“你认为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她选择了网上推荐的最“标准”
答案,说了一大段冠冕堂皇的语言。
而现在的她,一定会回答:
——“支教的意义不是付出,而是共同成长。”
因为,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她终于和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时候真的是“养儿方知父母恩”
,比如我小时候,很少被父母带出去旅游,我爸妈每次出去都不带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埋怨这个。后来我自己有了孩子,我的儿子很乖,我的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皮,然后每次出门的时候我简直想跳车(自我嫌弃),吵闹到影响了一飞机一车厢的乘客不说,一落地还老是不管不顾自己跑,什么都好奇,一不留神人就没影子了,心累不爱,瞬间就理解了我爸妈为毛不带我,再也不埋怨了︿( ̄︶ ̄)︿。
我想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人生,有些人选择了“付出”
,也有一种选择是“实现自我”
。在定义“女儿”
、“母亲”
这样的身份时,还有一种定义就是“我自己”
,希望大家都能勇敢的选择“实现自我”
。因为当你成为一个很好的“自己”
时,你也会成长为别人眼里的“骄傲”
,也依然会是一个“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