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现有资料推测魏国均对面对一支势均力敌的敌人时的野外会战临阵布置形式,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图片】先,均对的兵种: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一样,步骑车三种兵种:
uoooo根据为战国策魏一·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uoooo以及吴子励士: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驰)[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易)[功]。”
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uoooo而军阵前部可能布置一只一定数量的独立弓努手步对:魏国虽然缺乏普遍的射猎风气,但是仍旧可能用一些方式来鼓励治下部分民众练习射箭,典型案例:韩非子·内储说: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弓弩手后面是一定数量的炮灰——轻卒:“轻卒”
,也叫下卒、轻兵等名称,是纯炮灰,战时用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或者用来引诱敌人暴露弱点,
关于轻卒,理论上的记载常见于吴子等兵书,如吴子: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
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灌字“氵”
旁换“讠”
旁]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同时也借鉴一下齐国的孙膑兵法威王问: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
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
孙膑兵法八阵: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轻卒的数量,武器配置和编制似乎没有严格的标准。
使用轻卒典型的战例,魏国的我没有查到,如果借鉴一下其他国家的,则有:
引诱敌人暴露弱点:鸡父之战: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囚徒不席战,以示不整。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从吴王。光帅右,掩馀帅左。掩馀,吴王寿梦子。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但是战国时期估计轻卒的使用原理一样)。
消耗敌人士气与有生力量:长平之战: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
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也。
轻卒后面是均对的主体,众卒,由征召兵组成,他们的组成是编户齐民下制度下的征召兵,只要在户及制度“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理论上满足一定年龄的都要征召,作战部对的主体和后勤部对的主体都是他们,典型的记载:
银雀山汉简版尉缭子守权:。。。。。。城坚而厚,士民众篡(选),薪食经□,〔弩〕劲矢仁(韧),矛戟□□,□□策也。
战国策魏策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
《淮南子·人间训》:。。。。。西门豹曰:“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府库。今君欲为霸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先登鼓之,甲兵粟米可立直也。”
乃登城而鼓之,致甲笴兵弩而出。再鼓,服健载粟而至。。。。。。
至于这些兵是完全战时临时征召,战后马上退伍(类似睡虎地秦简记载的秦国基层司法官员喜的从军经历),还是有一个固定的脱产服役期(比如类似西汉郡国兵的两年脱产服役期),目前的资料似乎不完善,看不出来。
而众卒的常规布阵,按照先秦时期的惯例,应该分成三个部分,左翼(战国文献中成为左和),中军,右翼(右和),关于左右翼称为左和,右和的文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
一曰:李悝与秦人战,谓左和曰:“上!右和已上矣。”
又驰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
左右和曰:“上矣。”
于是皆争上。其明年,与秦人战。秦人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
左右翼和中军,每个部分兵力上限可能是一万人,基本形式是分为五条战线,每条战线纵深五人,战时如果要加大纵深,可在五条战线后面继续累加布置更多战线,根据如下:
银雀山版尉缭子守权:。。。。。。城坚而厚,士民众篡(选),薪食经□,〔弩〕劲矢仁(韧),矛戟□□,□□策也。
战国策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
尉缭子经卒令: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
尉缭子勒卒令:百人而教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万人;万人教成,合之三军。三军之众,有分有合,为大战之法,教成,试之以阅。【图片】【图片】
布置在众卒军阵后方的是精锐的选卒:也叫篡卒、选锋,简选之士,选练之士等,这次士兵以一定的标准选出来,单独变为一只精锐突击队,不与其他部队众卒掺杂编组。
魏国选卒思想的记载:吴子: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
关于选卒的作用,齐国孙膑兵法里记载更多,对魏国选卒的运用也有借鉴作用:
孙膑兵法篡卒: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膑兵法威王问:。。。。。。篡卒力士者何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
孙膑兵法八阵: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银雀山汉简略甲:。。。。。。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卒因之,必将。。。。篡卒因之,必。。。。。。
其他战国时期文献中,七雄各国选卒的记载也广泛存在
《战国策·齐策一》:“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馀兵足以待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