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搜读>皇权天下归元 > 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第2页)

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第2页)

顾全大局拾遗补阙

在说长孙皇后对朝政的影响之前,我们还是需要讲一讲她本身所具有的美德,毕竟前面讲到后妃在影响皇权的“四象限法则”

中,是积极还是消极,后妃自身的素质影响颇深。

比如说,历史记载中说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可以。而且对皇子要求也很严格,她经常训诫诸位皇子,要求他们以谦恭节俭为先,即便对自己的亲生子女也不例外。

太子乳母遂安夫人以总管东宫的日常用度为契机,以觉得东宫之内器物还不够为借口,屡次在长孙皇后面前要求增加费用。长孙皇后虽然爱护儿子,但并不想助长东宫的奢侈之风。她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

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贞观的风气从此处也有所体现。

史料记载唐太宗和她谈及朝廷上赏罚大事,每一次她都推辞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太宗一再追问的情况下,她就干脆正襟危坐,一言不语。

贞观七年,长乐公主下嫁其舅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太宗因为公主是长孙皇后而出,特别宠爱,命令备置长公主出嫁嫁妆的两倍给长乐公主。按照唐朝的制度,皇帝的姐姐长公主和皇帝女儿公主按照官爵都是视一品,因此魏徵劝谏说道:

“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仍是劝太宗皇帝按照标准配置。太宗下朝后,将魏徵的话原封不动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说:

“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蒙礼待,情义深重,每言必候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简而言之就是非常赞同魏徵之谏,并且因此事还专派宦官到魏徵家给他赏赐,并且鼓励他永远都要按照这样的进谏态度对待皇帝。

抑退外戚防微杜渐

长孙皇后经常和唐太宗谈论古事,常常言及太宗心腹之事,所道己见,太宗颇为受益。

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年幼相交,加上又是外戚,又有佐命大功。太宗对他也是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对其礼遇群臣莫及,他可以随时进出太宗皇帝寝宫。按理说这样的恩宠,丞相之位非他莫属。但是挡住长孙无忌官道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妹妹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说: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长孙皇后以前朝外戚乱政之鉴劝谏太宗,可是太宗不听,还是执意把长孙无忌封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官位均是按最高俸禄供给。长孙皇后劝不了皇帝,又改劝兄长长孙无忌。太宗皇帝不得已,只好改变主意,改封长孙无忌为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变个法儿给长孙无忌了个类似于丞相俸禄的官儿,长孙皇后这才罢休。

同时,在她缠绵病榻、临死之前,劝谏太宗:“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她不仅在世之时断了兄长的官路,死前也怕娘家人因自己的福荫而身居高位,引祸上身。

长孙皇后生前曾以古代妇女得失的事迹作《女则》三十卷,还曾经著文驳斥明德马皇后(汉明帝之后)不能从根本上抑退外戚,而是仅仅告诉他们不要过于奢靡,认为这不过是先开其祸源,后防其末事而已。等长孙皇后逝世,宫人们将《女则》一书奏呈太宗,太宗看罢异常悲痛,拿着《女则》给近臣们看,说道:“后此书可用垂后,我岂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顾内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

长孙皇后虽然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一直都重视贤良。唐太宗本身就是一个性情中人,手下谏臣众多,尽管他善于调整心态,听取意见,但是天天面对一群所谓的谏臣,难免有被冲撞的时候,盛怒之下,也会有失体面。这个时候,身为妻子的长孙皇后就会发挥她的柔性力量,安抚丈夫,护佑贤良。

魏徵经常冲撞唐太宗,夫妻之间有时都有互相掐死对方的想法,何况魏徵这种直言不讳的臣子。所以也得益于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影响,才免得因为一时之气,怒罚魏徵。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房玄龄曾因过错被遣回家,长孙皇后便对唐太宗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

太宗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自古国家将兴,必有明君临朝,而又有哲后作配。关雎美后徳,长孙皇后维护中正之臣,实不负关雎之美。

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对于贞观之治的呕心付出,亦是万世称颂。长孙皇后的“文德”

这两个字皆为美谥,尤其是“文”

这个字。唐人认为“文”

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

,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

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

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

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后世贤相张居正曾在《帝鉴图说》中称赞长孙皇后:

尝考自古创业守成之令主,虽圣明天挺,然亦有内助焉。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虽夏之涂山,周之太姒,无以过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在历史上的美好名声与崇高地位。其实也不难看出,长孙皇后也不是不干预朝政,但是她的策略更为巧妙,更能够使唐太宗接受,用现代职场上的套路来说就是:不要替代你的领导,而是去影响你的领导。因为当长孙皇后在劝唐太宗对于长孙无忌的任用时,就已经属于干预朝政的行为了。但是她的目的是好的,为了避免外戚参与到权力的角逐里面。试想若是这么一位被唐太宗看得如此重要的女人,没有以国家大计为重的心胸,可能外戚权力从唐初就开启了。那么唐朝的国运是不是将缩短,提前结束?有的时候这类“蝴蝶效应”

的影响的确不容小觑。

◇女主天下——武则天

上章讲到长孙皇后对于贞观之治的功劳,在评论唐朝的后妃时,主观意义上还是带着褒义的态度。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的武则天,到底是“乱政”

还是“治政”

对这个充满争议的女人,我们从她登上皇位之后对于国家的手段来分析,一观武曌的真面目。她具体的一生请参考下图:

经济形势

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唐代的经济形势呈U型,即贞观(唐太宗)、开元(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经济的巅峰,武则天时期是低谷,这种观点也成了否定武则天治政的根据。而事实上,唐代经济在贞观之后并未跌入低估,武则天当政后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了武则天打下的基础,玄宗继位后,唐朝经济又出现了太平盛世。

学术界批评的主要是武则天当政时期,大肆礼佛,广建佛寺,多度僧尼,修建明堂,营造天枢等奢侈腐朽的动作。

的确,武则天当政时期是佛教大肆发展阶段。修建明堂和天枢无疑是武则天时期两项最宏大的工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单从建筑消耗成本来说,算得上是铺张浪费。而从深层探究,武则天的明堂是极具政治纪念碑性质的礼制建筑,它建成后就成为武则天的政治活动中心,也是武则天上符天命的重要证据。

比如置“鸟鸟族”

于九龙之上,往往被解释为代表女性权力凌驾于男权之上。实际上这是武周政权的重要符号。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到长寿三年(公元694年),每年春正月,武则天都要亲享明堂,在这里颁布法令、训诫百官、大飨群臣,主持三教论争,甚至“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

。而天枢则是许多少数民族酋长请立的,资金大部分由这些酋长出。至于人力,这并非筑长城般的大工程,并未动用多少人力。

同样的,我们对比武则天在高宗后期被尊为“天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