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搜读>汉末群雄兵棋 > 第25章 凉州之乱(第1页)

第25章 凉州之乱(第1页)

恰逢此时,张让刚刚离去。

汉灵帝在左右的陪同下,带着倦怠,离开宫殿,参加日复一日的朝会。

朝堂之上,汉灵帝听,这些朝臣上报的消息,全是些重复的话,都是听腻了。尽可能的支撑自己,不要将眼睛闭上。

身边的宦官在自己耳边低语。

这倒是一条好消息。

数月前,出征凉州叛乱的张温,回归朝堂,献贼、汇报功臣战果。

光和七年(184)黄巾起义时,便已派人联络凉州势力,一起起事。

不少羌人部落,为之振奋,响应此事。

羌人是长期盘踞在安定郡、金城郡、陇西郡……那些内迁族群。

羌族叛乱,凉州官员不能压制,随着展扩大,从最初的起于凉州,逐渐扩散。祸及宁、雍州二地,三州之中,凉州最重。

短短数周时间,起义者便聚拢数万余人,推举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为将军,控制了整个金城郡以及西平一带。

杀掉了原在湟河谷地平乱的将领令居,收编其部众,叛乱事态由此,再次扩大,成为大患。

北宫伯玉凭借推举者的威望,聚集起,周边左右不定的族群,收编勇士,控制马场。

凉州刺史左昌心思太重,贻误战机。

原本,两军应前后夹击,共同破敌。

结果左昌失约不来。边章、韩遂、马腾,直接被叛军包围,士气受挫。

没有万夫不当之勇,没有精锐之师,最后的结果,便只有突围失败,被其活捉。

昔年跟随凉州三杰,平定羌乱的老将夏育,在他原本的记录中,有了个更加体面的结局。

(护羌校尉夏育,因凉州刺史左昌失约,深陷敌阵,挥动战戈,斩杀退卒,后披甲杀入阵中,马匹中枪扑倒,本人再起不能乱枪而死。灵帝感其勇武,复其爵位……)

朝中司徒崔烈,便上表皇帝,说凉州叛乱,是羌人之乱,光武帝时便有,前有凉州三明大破敌军,却始终无法根治,叛而又叛,距今耗费的钱粮无法估计,不如放弃,减轻朝廷负担。

崔烈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专靠有钱才当上了司徒,据说花了5oo万。很快就遭到了朝中另外的众人的反对,这是愚钝逆贼之言,应当将其问斩以谢天下。

东汉关于弃凉这件事,其实提案已经出现过数次,羌族叛乱也是尾大不掉的问题。在此不多行论述。

已有的问题,怎能搁置不管?处理不当,会在之后引灾乱。

若不处理,选择不闻不问,这是引颈受戮的昏招。

放弃了凉州,召回官员,固然因为一些条件,作为解释。

今日弃了凉州,明日就祸及雍、宁,莫非还要提议再丢雍宁二州?

之后的几天里,北宫伯玉劝降边章、韩遂、马腾。

见其装备精良,选择再次收编,凉州之地再无对抗之力。

形势愈危险,边章、韩遂、马腾不仅仅是朝廷官员,而且熟悉凉州事务,有他们做幕僚向导,凉州之乱不断的扩大,影响整个凉州之地,危逼雍、宁。

不久之后,朝廷命大司农张温为左车骑将军,带马步军4万人。

屯骑校尉·鲍鸿,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各带兵6ooo,随张温出征。

大军过雍州,进入凉州之后,补给变得异常困难。

还巧合的,行军途中撞上了敌军。

大军相撞,双方各自拉弓射箭迎敌。但很快就落了下风。

这倒不是朝廷军队实力不够,而是对方清楚的知道你的装备和力量,早已备好了,换更强的硬弓,备战待敌。

北宫伯玉的羌族军队,几乎每个战士能拉二、三石的强弓,个别强者,可开四石之弓。威力和射程,远胜出征军队。

张温带队撤退及时,又备有盾甲保护,才没有酿成更大的伤亡。

此地狄戎之人混杂并居,风俗不同,人情难变。再加上这里汉人百姓,本来就稀少,还有一部分,甚至融入其中,生半胡化。

各羌部落人数谈不上多,本身还处在一种半游牧半奴隶的状态。

而部落中,也非铁板一块,以地缘来说,就有不少散落的分支族群,他们以血缘为纽带,崇尚名望贵族。不同姓氏族群间,也相互攻伐。

能展到现在这个地步,除了这些事实因素外,如汉朝军力衰退,政治腐败等。

其实这些地方都没有得到好好的治理,未来富饶的巴蜀之地,因道路不便,为官者都避之不及,

南方之地,在眼中去了便是埋骨异乡。再南之地,便可称其为岛夷、楚蛮等。更何况纷乱不绝凉州呢?

另一个原因,东汉朝廷有时候,会将州县内徙,当地百姓就算不愿意,也必须迁徙,不然受到遣之苦。

自身家产得不到保护,还要受流离失所,人心怎么安定?待朝廷平定乱局之后,再把州县恢复,而已经被迫安定下来的百姓,早已经成了新家,不会回去了。

羌人《后汉书》形容他们:堪暑耐寒,同之禽兽。(身体强壮,但文明程度比较低)

张温和他麾下的人不懂得和当地人相处,一时半会儿笼络不了人心。

相比之下,北宫伯玉是推举而出的羌人的代表。马、韩、边等人是当地的官员、大族。这里的人们提起他们的名字,比汉朝天子都频繁。

之后,朝廷再下命令叫各地边防,支援军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