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故事中出现了一位沛国谯县的猛将夏侯惇,字元让,他可是汉初名将夏侯婴的后代,
自幼习练枪棒武艺,小小年纪十四岁那年就因为有人侮辱了他的师父,一怒之下挥刀斩了那人,随后流落江湖。
当得知曹操振臂一呼招募义兵的消息,夏侯惇毫不犹豫地带上一千壮士,偕同他的族弟夏侯渊一同奔赴战场。
这两位夏侯兄弟和曹操可非比寻常,原来他们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就是夏侯氏的儿子,
后来过继给了曹家,故此三人间实属同族兄弟。
不久之后,曹氏的亲兄弟曹仁和曹洪也不甘示弱,各自率领一千多名精兵前来支援。
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两人均是骑射精湛、武艺群之人。
曹操见自家兄弟齐心协力,心中更是欢喜不已,就在村中集结兵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训练。
那位慷慨解囊的卫弘,更是倾尽家产,购置了大量的盔甲旗帜,为这支新生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面八方的百姓听说曹操此举旨在救黎民于水火,纷纷送来粮草物资,数目之多,难以计数,一时之间,曹操的势力犹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话说那袁绍接到曹操假传天子密令的檄文后,心中大喜,觉得这是个扳倒董卓、扬名立万的好时机。
于是乎,袁绍这位出身显赫、四世三公之家的豪杰,立即召集麾下的文臣武将,调动兵马共计三万之众,
浩浩荡荡离开他的根基之地渤海,直奔曹操所在的会盟之处而去,意图联合各大势力,共同对抗暴虐的董卓。
曹操所布的檄文声势浩大,其内容铿锵有力,犹如雷霆震耳:
【吾等以正义之名昭告天下苍生,那董卓背天逆道,无视天地法则,篡权夺位,杀害君王;
他在宫廷之内胡作非为,残害无辜生命,行为残忍,毫无仁慈之心,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今日吾辈遵照天子密诏,集结正义之师,矢志清除中华大地上的黑暗势力,彻底消灭这群祸国殃民的贼寇。
我们呼吁各地义士共举义旗,一起抒对暴政的愤怒;我们要扶持王室,恢复正统,解救万千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凡收到此檄文者,务必迅行动,共襄盛举!】
这份檄文一出,震动九州,各方豪杰响应者众多,一时之间,讨伐董卓的大军汇聚如云。
曹操这厢檄文一出,就如同一阵疾风激起了层层波浪,那十八路诸侯闻讯,
纷纷擂响战鼓,竖起旗帜,各自从各自的地盘上振臂而起,整肃兵马,
呼应曹操的号召,朝着洛阳进。这一路兵马中,当其冲的是那后将军兼南阳太守袁术,
紧接着是冀州刺史韩馥,他们两位都是手握重兵、心向汉室的大佬。
再看那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还有河内郡太守王匡,各个都是雄踞一方的豪强,闻檄而动,率领着自家的精兵悍将,气势汹汹奔赴前线。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以及山阳太守袁遗不甘示弱,也各自带领队伍加入到讨董大军之中。
接着是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这两路人马也是颇具实力,
尽管兵马数量各有差异,有的达到了三万之众,有的则只有一两万,但个个都是披甲执锐、英勇善战之士。
广陵太守张、徐州刺史陶谦,远在东南的他们也跨江越岭,率军赶来,可见民心所向,皆欲除董卓而后快。
来自西北边陲的西凉太守马腾和北方铁骑的代表北平太守公孙瓒同样积极响应,他们身经百战,部下皆是能征惯战之勇士。
上党太守张杨和乌程侯兼长沙太守孙坚亦挥戈南下,他们不仅武勇过人,更是忠肝义胆,为的就是匡扶汉室,荡涤朝廷污浊。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那祁乡侯同时也是渤海太守的袁绍,他势力雄厚,堪称诸侯中的领袖人物,带着庞大的兵马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
这一路上,各路诸侯虽人数不一,但他们的心愿却是相同的——铲除暴虐的董卓,共保江山社稷平安。
于是乎,十八路诸侯如星罗棋布般汇聚洛阳,形成了历史上着名的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