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俢如说着没有营养的废话。
王廉心中冷笑,脸上却不动声色:“某自京师来。”
果然!
刘俢如心中想到:怕是明皇求援的太监吧?
可不能应了他!
心中如是想,刘俢如也不说让王廉等人进城歇息,他牢牢的站在桥的另一边,带着几分质问的语气道:
“却不知公公为何而来?”
按照官场惯例,宦官身上的衣服,通常都是不带补子的,一旦带有补子,哪怕是九品鹌鹑补,也代表着实权人物。
因为只有二十四监的大太监,才能配了补子。
这些人无一不是皇帝的亲信!
也就是说——太监只要穿了补子,不管品秩高低,都是皇帝的心腹。
这样的太监当前,莫说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了,就算是封疆大吏,也得陪着小心。
然而,此刻的王廉,却备受冷落不说,更是被拒之门外……
当真是世态炎凉啊!
“杂家此来有两件事,张经历,你告诉他罢。”
王廉随手指了指张应选。
张应选从王廉身后站了出来。
一看清张应选的样貌,刘俢如眼神猛地眯起,他身躯瞬间绷紧,稍几,才恢复了原样,故作轻松道:“还请张经历不吝赐教。”
刘俢如的动作,瞒不过深宫中长大的王廉,自然也瞒不过专职负责——考察官员政绩合不合格的考功清吏司经历张应选。
这县令认识他!
张应选想了想,自己是去年年底被提拔为经历的,之前在吏部混了五年,所做的正是经承。
考功清吏司有长官郎中一人,副手员外郎一人,掌书不定(通常三人到五人之间),经承十六人。
考功清吏司的工作是:掌文职官之议叙与处分,三岁京察及大计则掌其政令。
说白了,就类似于后世的组织部和党校进修。Μ。5八16o。com
两位大佬自然是不负责具体考核的,而掌书则是书写官员任职命令。
负责考核的具体人,就是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经承!
地方文官每三年就要进京述职、接受考察,因此,刘俢如自然认识张应选!
要知道大明单单县令,就有1358个!
而经承,只有16人!
张应选每天经手的官员太多,不记得刘俢如,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张应选心中明境,嘴上却不提,按照之前商议的道:
“此次前来,有两个事情,第一,吾皇命我等宣旨,路过贵县时不慎丢失坐骑,还请县尊慷慨解囊,赞助一二。”
这也是之前商量好的。
若是这县令念旧情,提供了物资,那便留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