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传世十五代,历经二百余年,鼎盛时期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四十余县,南接新罗,北控库叶,东临大海,西连冠漫,人口三百余万,地域五千余里,是大唐本土以外最强盛最繁荣的藩郡国。其都城上京龙泉府,是仅次大唐都城长安城的亚洲第二大都市。
渤海国国力强盛,红极一时。渤海国初名“振”
(震),为大祚~荣习其父的大唐封爵“震国公”
。而关于“震”
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朝鲜学者朴时亨先生所著渤海史则认为“震”
是威震四方之意,但武则天封“震国公”
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唐朝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
“震”
可能为“靺鞨”
的别称“肃慎”
的谐音。
“渤海国”
名则来自于唐朝的“渤海郡王”
封号。以“渤海”
为封号,有人认为“渤海”
是“靺鞨”
的音近变音。渤海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兼有靺鞨各部,并有高句丽、汉族、突厥、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政权。粟末靺鞨部本是公元7世纪东北地区古代民族靺鞨族(肃慎后裔,满族先祖)最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因生活于粟末江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靺鞨”
二字是古代通假用法本字应作靺羯,实自汉魏史书中“勿吉”
音转而来。
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展的必然结果,高句丽和唐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其建立的作用。震国建立后不久,唐中宗复位,派恃御史张行岌招慰大祚~荣,大祚~荣即遣子入侍,臣属于唐。唐睿宗李旦即位后,于公元713年遣郎将崔忻摄鸿沪卿往祚荣所处,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且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随即去靺鞨号,同时以“渤海郡王”
的“渤海”
取代“震”
为国号。从此,渤海作为国号和族称,见于史书。
渤海国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政权,它既是粟末靺鞨为主联合少量高句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王国政权,同时又是附庸于唐王朝的一个名义上羁縻州。每世渤海王的更迭,虽皆由大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但均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
、“知国务”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