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子,于万历十四年出生于紫禁城,他母亲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
而在此之前的万历十年八月,王恭妃生长子朱常洛。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想废长立幼,被众大臣极力反对,史称“国本之争”
。
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十五年,期间生很多事情。“国本之争”
是万历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配,斗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神宗故意不上朝以示抗议。
由此也可以看到万历对福王的喜爱!
万历三十一年,有谣言说万历皇帝想要换太子,矛头指向郑皇贵妃,结果皇帝株连逮捕者甚众,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又有进言,说郑皇贵妃以及福王将要谋害皇太子,结果皇帝仅仅是让福王就藩,但被郑贵妃暗中阻止了。
有了这些前提条件,魏忠贤只有要略施手段,就能制造出福王要谋反的假象。
而且还很多人信,因为一个本可以坐上皇位的人,被逼无奈到异地就藩,暗藏谋反之心,很合理吧?
加上只要找出“合适”
的证据,那就妥妥的做事福王谋反这件事了,谁也说不了情。
历朝历代,皇室谋反都是一个皇帝最大的心病,没有那个大臣会在“证据”
确凿下,去触当场皇帝的霉头,当然不想活的例外!
在这些条件下,崇祯当然可以合理的诛杀福王,只不过短时间内,名声不会太好,按常理来说,一般皇室犯错,最多就是圈禁在京城,改封他的子嗣为新王。
这方面还有特地的祖训,就是朱棣留下来的,当时他就是通过兵变,把他侄子朱允文的皇位夺了,这个过程可是造成很多朱家人丧命的。
所谓朱棣为了避免的他的后代,也出现类似的情况,逼他几个儿子、孙子立下誓言:手里永远也不能沾上朱家人的血!
可是这个誓言很快就被他的。皇太孙朱瞻基(宣德皇帝)给破,他就杀了他啊二叔。
而后世很多皇帝,都在可以避免这些事情,所以皇族一般罪不至死!
但崇祯在那些文官中名声什么时候好过,他也不在乎!
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陷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
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贼火王宫,三日不绝。事闻,帝震悼,辍朝三日,令河南有司改殡。